手机版 依托中新社遍布全球的采编网络,每天24小时面向广大网民和网络媒体,快速、准确地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资讯服务。
10月是红色的,因着共和国的生日;10月的太行山也是红色的,红叶灿然,层林渐染。
10月,再次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我们决定去寻觅这首传唱80年而不衰的红歌背后的文化密码。
踏访平山,追寻红色基因,致敬这片红色土地:中共中央旧址,中央统战部旧址……一处处革命旧址庄严肃穆,记录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时代印记。一路行走,耳边歌声嘹亮,走过唱响《团结就是力量》的北庄村,又来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词曲作者曹火星出生长大的地方——西岗南村。
80年前,19岁的平山青年曹火星谱写出这首经典红色歌曲,歌起太行,声动神州,代代相传;80年后,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们追寻这首不朽红歌背后的故事,追寻人民文艺力量之源,汲取红色精神营养,焕发青春活力,续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篇章。
一 故乡情
农历九月初八,重阳节前一天。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着巍巍太行。在西岗南村村民委员会广场上,歌声从这里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为纪念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80周年,来自西岗南村的几十位老人聚在一起共同唱响了这首鼓舞人心的红歌,他们白发苍苍,眼神清澈明亮。
这一天,他们选择歌唱,来纪念从村里走出去的人民音乐家——曹火星。
“这首歌从当年的解放区一直唱到全国,至今唱了整整80年,经久不衰,它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唱出了共产党的伟大;也唱出了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繁荣富强的前进力量。”今年73岁的老人史林庭每每唱起它都会心潮澎湃。
“80年前,西岗南村的青年曹火星用满腔激情创作了这首歌。它一直激励着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西岗南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李金芳感慨道,村里人被青春的曹火星鼓舞着,被歌曲里那股奋斗的激情激励着,感党恩、跟党走,建设家乡、建设祖国。
西岗南村与西柏坡隔水相望,背靠水库,依地势而建,有一座纪念馆,这便是曹火星纪念馆。走进馆内,泛黄的歌词手稿、干净整洁的呢子上衣、生锈的小号、卷着毛边的笔记本……纪念馆里的陈列简单朴素,墙上挂着的一张张斑驳模糊的老照片,向人们讲述着青春的曹火星和他经历过的烽火岁月。
1924年10月,曹火星出生于西岗南村,当时的曹火星还叫曹峙。他从小性格腼腆,喜欢读书,闲暇时还喜欢听村里人吹笛子、拉胡琴、敲锣鼓。村里当时比较富裕,每年会有社火表演,那时候小曹火星就总是在旁边静静地听、细细地看。演员在那里唱歌跳舞,他就在心里默默地跟着唱。上小学时,他对学校里音乐老师弹奏的风琴产生了兴趣,但是学校的风琴不准学生碰,他便从邻居家借来了一件大正琴,上面写着“哆来咪发嗦啦西”,用手按着大正琴就能发出美妙的声音,通过这件大正琴他学会了识简谱。
“当时学习音乐是他的喜好,还并不是他的志向。”曹火星女儿曹红雯回忆,当年父亲因为功课很好,考上了保定的一所省府中学,全家人都很高兴,他也准备去上学。就在此时,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人打来了,他被迫辍学。1938年2月,在“抗日救国”理想的激励下,曹火星参加了平山县农会(农民抗日救国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汹涌的滹沱河,巍巍的太行山,结成了革命的屏障。我们是一支艺术的青年团,在这里成长强壮。用钢铁的意志和热血,开辟幸福的土壤……紧拿艺术武器,保卫我们的家乡……”
1938年4月,在抗日烽火燃烧的滹沱河畔诞生了一支土生土长的文艺团队,它就是平山县青年抗日救国会成立的铁血剧社。在这首由王血波作词、卢肃作曲的《铁血剧社社歌》感召下,平山许多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加入,张学新、曹火星也在其列,剧社成员一度有30多人,除领导外成员中最大的才20多岁。这是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团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呼为“咱们的剧社”。
加入铁血剧社的曹火星,凭着抗日救国热情,与这群志同道合的青年们,在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故事和素材,用乡音在故乡大地上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和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动员群众支援抗战。他和战友们将抗日救亡的歌曲唱响在一座座太行村庄,也鼓动着一批批热血青年参军报国。
二 “星火”路
1940年,曹火星进入华北联大学习,作为剧社唯一能识简谱的人,他被分入音乐系,开始了作曲生涯。
在曹火星心中,拿枪上战场去杀敌、消灭日寇才是革命,因而刚刚进入华北联大学习的曹火星时常感到苦闷。据曹红雯回忆,当年曹火星的老师卢肃,也是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曲作者,他察觉到了这位青年人的心事,就对曹火星说“你手中的笔也是武器。抗战有各种方式,有拿枪上前线的,也有拿笔写歌鼓舞大家上前线的,这同样是革命工作。”听了老师的教导,曹火星才把心安定下来,经过系统学习后,他用歌曲去战斗的创作激情也与日俱增。很快,曹火星创作出了第一首歌曲《上战场》,这首歌后来发表在学校的刊物上。
那时,为了表达抗战到底、不怕牺牲的决心,剧社队员纷纷改名,曹火星的老乡张学新改名“张血星”,曹火星根据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语,将自己的名字曹峙改为曹火星。血是红色的,火也是红色的,一颗红色的种子在曹火星心中生根发芽,从那时起他立志要做一颗闪亮的红星,做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
从华北联大结业后,曹火星抱着为抗战创作、为人民创作的决心,走上抗战文艺演出的岗位。作为一名革命文艺战士,他以文艺为武器有力地回击敌人,发动广大群众追求真理、宣传真理。
在战斗中成长的青年曹火星,在民间音乐的熏陶中成才,他的作品与人民群众的呼声水乳交融,受到了大家的喜爱。此后,曹火星接连创作了《枪口向法西斯瞄准》《前线需要更多的炮弹》《选举小唱》《战斗生产工作社》等大量抗战歌曲。
在晋察冀边区,伴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发展和壮大,抗战文艺蓬勃发展,日益活跃。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晋察冀抗战文艺迅速掀起高潮。曹火星从走上革命道路到抗战胜利,一直工作、战斗、生活在晋察冀边区,正是这片抗战文艺热土哺育了他,使他由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青年,一步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文艺战士。
1943年3月,蒋介石发表了《中国之命运》,鼓吹“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对此,延安《解放日报》针锋相对,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为题发表社论,对国民党的反动谬论进行了有力的驳斥和回击。
在这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中华民族何去何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到底在哪里?
三 真理歌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英勇作战,建立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不屈不挠奋起救国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使人民群众分清了敌我,认准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
1943年秋天,日军开始“扫荡”,当时已更名为群众剧社的铁血剧社,要跳出包围圈,向平西地区转移。他们根据形势发展化整为零,组成若干小分队深入平西地区,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曹火星所在的小分队一行4人从河北阜平出发,徒步来到了当时的房山霞云岭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堂上村,开展群众工作,展开抗日宣传活动。
如今的堂上村,曹火星当时居住的房屋依旧保存完好,一间不大的房间内砌着一方土炕,炕上放着一张小桌子,桌上有一盏煤油灯。曹火星当时白天参与剧社工作,晚上便点着煤油灯,坐在炕沿上搞创作。
当时,小分队在堂上村为宣传抗日创作了一组歌曲,前几首采用民间歌曲小调的旋律填词而成。但曹火星总觉得民歌力量不够,不能表达共产党和人民的抗日决心。于是,他开始着手创作新歌。
这位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革命文艺战士,当时仅有19岁,共产党提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主张,激发了这位青年前所未有的创作灵感和激情。他不断从艺术的角度思考中国的命运,并结合抗战以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紧扣时代脉搏,谱写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首不朽的歌曲,并通过儿童团员打霸王鞭的表演形式表现,很受欢迎。
1943年的冬天,在晋察冀专区干部冬训学习班上,曹火星第一次正式教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当年春节期间这首歌就唱遍了拒马河畔的大小村庄,不到半年时间,便传遍了晋察冀边区和全国抗日根据地。1945年8月24日,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播放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直到1950年,毛主席听到女儿在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便纠正说,没有共产党的时候,中国早就有了,应当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一个“新”字,成了神来之笔,这首歌的名称自此正式定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015年8月26日,它被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入“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2019年6月,它又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今年是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80周年,80年来这首歌究竟出了多少唱片和录音带,已难以统计。这首歌的创作故事,还被改编成了同名的电影、民族音乐剧等各种艺术形式,被人们学习借鉴。
1994年在曹火星写歌的堂上村,矗立起一座大理石纪念碑,铭刻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词和曹火星生平。为一名作曲家生前树碑,这在中国恐怕还是绝无仅有的。
当年,19岁的曹火星住在堂上村的一间小屋子里,某个夜晚,昏暗灯光的映照下,他伏在炕桌上,脸庞稚嫩却坚毅,一笔一画写下了那些铿锵有力的字眼: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共产党辛劳为民族
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
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他坚持了抗战六(后改为“八”)年多
他改善了人民生活
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
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四 笔之力
毛锥作枪,素笺为鼓。抗战时期的文艺战线激荡着没有硝烟的战争,记录着鼓舞精神的文化密码。
在曹火星纪念馆内,陈列着他一生留下的珍贵图文资料和实物。在这些陈列的物品中,有一支曹火星使用过的钢笔:黑色的笔身,银色的镶边,朴实无华。
“那是父亲创作时用过的钢笔,当年母亲齐玉珍送给父亲的入党礼物也是一支钢笔。”曹红雯说起这支钢笔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隐藏在钢笔背后,那深沉而磅礴的文艺力量和激荡的共产党人理想与信仰的风帆。
齐玉珍与曹火星相识在铁血剧社。美丽多才的齐玉珍等“齐家五姐妹”的加入,让剧社有了新的力量。剧社演出的剧目《放下你的鞭子》是齐玉珍和曹火星首次同台演出,他们满含激情的表演,受到了观众热烈欢迎。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俩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后来两位年轻人由台上夫妻变为生活中真正的夫妻。
1943年,曹火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天晚上,齐玉珍约曹火星来到村外的河畔,面对着波光粼粼的滹沱河,齐玉珍动情地说:“火星同志,我祝贺你!”随后,她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很庄重地赠送给曹火星,并告诉他,这支钢笔是她叔叔齐计三牺牲时留下的珍贵遗物。齐计三是平山党组织创建人之一,在一次征兵工作中因汉奸告密被敌人包围,在掩护其他同志突围时牺牲。齐玉珍把这支钢笔转赠给曹火星,表明了自己要与他生死与共、并肩跟随党战斗到底的心迹。
此后几十年,这对伉俪在革命的洗礼中不断成长,风雨同舟,用文艺的笔,书写革命的乐章,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今年66岁的齐翠云是齐玉珍的侄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她曾在天津曹火星家中住过一段时间,在她的印象里,二姑父(曹火星)一米七多的身高,长相白净又帅气,整个人散发着儒雅的气质,“他在生活上很细致,也很爱笑。那时候二姑(齐玉珍)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经常会有排练活动,有时候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来,二姑父也不睡觉,就等着她回来。”
在齐翠云的讲述中,我们仿佛看到这对革命伉俪又回到了青年时代:那年在滹沱河畔,月光下站着的两个年轻人,他们以笔明志、心心相印……
晚年的曹火星曾回忆说,他写《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动了感情的。人民的抗战积极性和对共产党的深情,他是亲眼所见,有着亲身体会的。
没有共产党怎么会有坚持抗战到胜利的局面?没有共产党怎么会有今天的中国?
“我要永远为党、为祖国、为人民而创作,而歌唱……”1994年离休后,曹火星抱病创作了《水之歌》《江南柳》等百余首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声乐作品。住院治疗期间,他还念念不忘为澳门回归作曲,甚至逝世前几天还在病床上谱写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歌曲《啊,我叫中国!》……1999年4月16日,把一生献给祖国和人民音乐事业的曹火星在天津逝世,走完了他光荣而无悔的一生。
纵观曹火星的一生:笔,是他最重要的“武器”。他用手中的笔为党和国家、为人民写下了1600多首歌曲。战争时期,他把手中的笔化作一杆枪,将笔下的歌曲化作刺向敌人的一把把利剑;和平时期,他把手中的笔化作一弦琴,为人民抒怀、为党和国家深情吟唱……
五 踏歌行
2006年6月29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纪念日前夕,为纪念曹火星,平山县在曹火星的家乡修建了占地10亩的曹火星纪念园。园内,曹火星雕像耸立于词曲碑前,凝望着家乡的山山水水,关注着在党领导下的祖国蓬勃发展。雕像右下方是中国文联原主席周巍峙的题词——人民音乐家曹火星。
曹火星常说,人民是音乐的创造者。人民音乐家要始终为人民服务。
在曹火星纪念馆入口处,有一本参观登记簿,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参观者的信息:福建、江苏、江西、北京、天津、新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追随着这不朽的旋律源源不断地走向这里,在这里汲取精神滋养后,又走向四面八方、祖国各地……这不只是一首歌的魅力,也是红色文艺那排山倒海的气势和感召力使然,是新时代仍需致敬红色经典的意义所在,更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新征程上薪火传递的责任和使命。
“红色音乐资源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未来我们会通过对红色音乐资源优势的挖掘、串联、整合、探索,联合周边的中央统战部旧址李家庄村、平山建党第一村霍宾台村,打造红色资源联盟,实质性地推进乡村振兴。我们要把党旗举得更高,把颂歌唱得更远更响。”站在曹火星纪念馆前,李金芳道出他和乡亲们对未来的构想。在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激励下,他们将把爱党情、报国志实实在在地落实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中,团结奋进,砥砺前行,不负革命前辈,以更大的成绩,做好时代答卷。
今年3月,李金芳组织西岗南村全体党员干部进行了一场为期4天的党建活动,最后一天他们来到堂上村曹火星的旧居。站在屋里抚摸着留有曹火星气息的炕席和炕桌,他们眼里有说不出的骄傲和自豪,就是在这间简陋的小屋里,曹火星创作出了永远铭刻在红色文艺史上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是堂上村的骄傲,更是西岗南村的骄傲。
不只西岗南村在思考,平山也在思考,河北也在思考:太行革命老区如何讲好新时代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如何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如何激活红色文艺资源,呼唤新时代文艺经典,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一杆杆饱含文化自信笔墨的如椽巨笔,正在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奋笔疾书,续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篇章。
(感谢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大力支持)
Copyright © 2023-2025 精准资讯传媒网 版权所有 合作/意见信箱:hh70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