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依托中新社遍布全球的采编网络,每天24小时面向广大网民和网络媒体,快速、准确地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资讯服务。
2010年,“中国古典戏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肖桂森成为该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今年67岁的肖桂森,16岁便跟随我国北派古典戏法大师王殿英学习戏法技艺。五十一年来,不论肖桂森从事什么工作,都没有放弃对古典戏法的学习和研究。2004年,肖桂森正式进入天津市杂技团工作,成为职业古典戏法演员。多年来肖桂森谨遵师嘱,将古典戏法的传承任务进行下去。
日前,纪念戏法大师王殿英先生诞辰100周年──“师徒情”戏法展演活动在和平文化宫剧场举办。肖桂森率众弟子及王殿英先生家属参加了本次展演活动。肖桂森表示,“中国古典戏法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但如今已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一名非遗传承人,我的使命就是将古典戏法传承并发扬光大,让这门珍贵的传统艺术可以永远流传下去。”
从业余到职业
不放弃任何一个表演机会
记者:今年是我国古典戏法大师王殿英先生诞辰100周年,作为王先生的唯一入室弟子,您能讲一讲您的拜师经历吗?
肖桂森:拜师这件事说起来还要感谢我的父亲。父亲是一名业余文艺爱好者,乐器、曲艺、戏曲等涉猎广泛,从小我和哥哥就受到父亲的熏陶,特别喜欢中国传统曲艺艺术。我起初最喜欢的是相声和评书,没事儿就到邻居家蹭收音机听评书,学会了就到学校去表演,打小就有特别强烈的表演欲望。
我头一回看到古典戏法表演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那时我还在上小学,有一回母亲给我两角钱让我去买作业本,我就借着这个机会偷跑出去玩。从家一直走到劝业场,路过海河边,我看到有人正在表演戏法,行话叫“撂地”。我就挤过去,蹲在跟前儿看。现在想来当时的表演很简单,但是对小时候的我来讲还是很神奇的。
后来上了中学,有一次正好赶上学校附近的煤矿设备厂在举行晚会,我就跑过去看。有说相声的、讲评书的、唱大鼓的、演戏法的,表演的尽是当今曲艺界大师级的人物,特别精彩,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我师父王殿英先生的表演。
师父和师大爷马国良先生两个人在台上连说带变,一捧一逗,把观众逗得哈哈大笑,我也深深被师父的表演所吸引,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生怕错过一丁点细节。听主持人介绍说这就是中国古典戏法,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以为戏法就是在路边表演的,没想到还能上台。看完表演回到家,我对父亲说,我一定要学古典戏法。
父亲看我如此有决心,就带我来到师父家。一进门,父亲叫了师父一声“师哥”,我才知道原来父亲与师父师出同门,也曾学习过戏法技艺,只是没在家人面前表演过。那年我十六岁,从那以后我便开始跟着师父学习古典戏法,也就再也没放下过。
记者:正式开始学习古典戏法后,您觉得和您想象中的一样吗?
肖桂森:起初我以为戏法很好学,但学过之后才真切地感受到,想把戏法学到位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举手投足、身形手法,每一个亮相、每一句话都是有讲究的,必须反复练习,仔细琢磨。记得刚跟师父学的时候,每天一大早兴致勃勃地往师父家跑,就希望早点学会,然后就能出去表演了。可真到学的时候,才发现跟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
我跟师父学的第一个戏法是《烧带子》,只是将带子拈在手里,再缠到手指上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师父就让我练了好久。起初我也不理解,总是希望师父快点把后面的手法教给我,可师父总是说:“你还没练到位呢,练会了再说。”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师父的良苦用心,戏法看似简单,可是每一个动作之间的衔接都极为重要,这还只是手法,再加上说就更难了。师父之所以这么严格地教我,就是为了让我把基本功练扎实了,这样以后再学其他的戏法才会更加容易。
师父曾对我说:“师父不是故意为难你,也不是不想教你,而是要让你明白,想把戏法学好不容易,不能急于求成。古典戏法一辈辈传承下来不容易,你要懂得珍惜它。”
记者:您好像并不是一直从事和古典戏法相关的工作,后来又是如何回到舞台上的呢?
肖桂森:跟师父学了不到一年,我就上山下乡去了宁河,但在宁河的四年,我也一直没有放弃练习戏法,将师父教我的小戏法反复练习,表演给老乡和知青看,要是能给大家逗乐了,让大家跟着我的节奏走,那就证明我这个戏法练到位了。
后来我被分配到长途汽车公司工作,这中间我一直跟随师父学习戏法,只要有演出的机会,我就想方设法一定要去。
很多人都认为变戏法,“变”出来就行了,还“说”干什么?可是,这就是古典戏法的特色所在。古典戏法讲究“三分手,七分口”,只会变还不行,还得会说。说不仅仅是背词那么简单,还要把握尺寸,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你要用语言跟观众互动,把观众逗乐了,还看不出破绽,就算这戏法演成了。
2000年,我的人生出现了转折。当时天津市杂技团有一个出国商演的任务,外商点名要中国古典戏法,但团里没有这个节目,天津市杂技家协会就把我推荐给团长,希望我可以参加。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放下对戏法的学习和研究,终于等来了这样的好机会。
我心里特别兴奋,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立刻回去和领导请假。其实我当时的工作也算不错,在公司做了部门经理,薪水不少,待遇也不错。可我心里对舞台的那份向往,已经让我顾不了那么多。当时的领导对我还算照顾,批准了我的请假要求,但是明确地告诉我:“出国回来以后经理的职位可就没有了,你会后悔吗?”我告诉领导这些我都不在乎。心想即使会被开除,我也一定要去,现在看来我的决定是对的。
那次出国巡演历经半年的时间,我们去了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几个国家,110多个城市,演出170多场。观众的反应很热烈,我也十分享受在舞台上的感觉。我很自豪,我可以作为一名古典戏法表演者,将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传播出去。在国外演出这半年的时间,我也与天津市杂技团的领导和演员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在团长和杂技协会的帮助下,我顺利地调入天津市杂技团,成为一名专业的戏法演员,也让我多年的梦想成为现实。
从收徒到著述
抓住每一个传承的途径
记者:2010年,“中国古典戏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您觉得古典戏法在推广与传承上面临怎样的境况?
肖桂森:2010年,师父逝世,同年“古典戏法”也正式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也算圆了他老人家的一个心愿。师父生前就一直致力于将古典戏法传承下去,他总是说:“古典戏法是好东西,师父把自己会的全都教给你了,你可得把它传下去,别让这好东西在咱爷俩儿手里失了传。”
申请非遗项目那几年,我们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官方正式记载的古典戏法有2400多年的历史,经过我们调查,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古典戏法的雏形。清代有一本名为《鹅幻汇编》的书中记载了三百多套古典戏法,但流传至今就仅剩下不到一百套了,这很令人惋惜。古典戏法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学的人少,几近失传。
近几年,中国传统艺术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知道古典戏法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很可喜的现象。虽然我67岁了,已经退休,但退休后比以前还忙,有时一天要演4—5场,这几年各个电视台和演出公司纷纷向我发出邀请,只要有时间我就一定会参加,不是为了挣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古典戏法,了解古典戏法,为了让这一民族艺术发扬传承下去。
记者: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您为古典戏法的传承与推广都做了哪些努力?
肖桂森:这些年来我始终谨记师父嘱托,要将古典戏法继续传承下去。从2010年开始,我分别收了王迎、温博杰、周炜雄、陈梅、田培培等12人为徒,还有全国各地的学生多名,他们都各有所长,我希望我的徒弟们能够将古典戏法继续发扬光大。
传承的同时,我也在致力于推广古典戏法,走进校园传播传统艺术,希望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喜爱古典戏法。如今我带领团队在全国举办高校讲座和巡演,还在河北工大成立了“肖桂森戏法工作室”,和春华街共建了“非遗戏法传习基地”。每逢国家“文化遗产日”期间,我们都会举办各种非遗宣传活动。在一些高校,戏法被列为中华才艺课,我被聘为兼职教授,为中外学生讲中国戏法。
考虑到古典戏法目前留存下来的已少之又少,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团领导的支持下,我出了一本书──《肖桂森戏法表演艺术》,书里详细地讲述了中国传统戏法的起源、传承与发展历程,从学术角度对戏法技艺进行美学分析和价值探讨,并根据我多年的创作和表演经验,将很多传统戏法节目的具体台词和表演的动作、姿态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这本书凝聚了我多年来钻研古典戏法的心血,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可以为后人讲述何为“古典戏法”,古典戏法的魅力究竟在何处。
Copyright © 2023-2025 精准资讯传媒网 版权所有 合作/意见信箱:hh70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