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依托中新社遍布全球的采编网络,每天24小时面向广大网民和网络媒体,快速、准确地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资讯服务。
一节课究竟有多长?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这是惯例——小学阶段每节课40分钟,中学阶段45分钟。未来,这种惯例或将被打破。一节课,会以15分钟、30分钟,甚至90分钟,抑或是各种不同时长“面貌”出现。日前,多地教育主管部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设置与管理的自主权,处理好规范实施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在保证每周课程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用足国家方案、省级实施办法留给学校的排课空间,自主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灵活开设长短课、大小课。(12月12日《光明日报》)
近年来,不少学校打破“40分钟一堂课”的课时惯例,“试水”长短课、大小课的课型实践。其中,短课时多用于微班会、书法、英语等需要高频“输入”的课程,长课时则多用于需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课程。这种对课时设置的改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学科讲授规律以及未来学习样态,要将其真正落地见效还需配套举措跟进,以促成教与学匹配度的调优与最佳。
纵观试水长短课改革学校,人们听不到上下课铃声,看不到全校统一的课间活动;课时设置因科制宜、长短结合,保障学生2小时户外活动;课表排序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体现课程、学段特点。比如体育课需要充分热身、有强度运动和放松整理,还需自由游戏时间,美术课需要思考创作和作业完成后的展示分享,科学课、习作课等需要小组讨论、实验操作,这些课程适宜长课时;而写字、诵读等练习课则适宜短课时,以规避劳累与疲乏;每日15分钟的微班会课,则专门用于解决孩子交往中的微小问题,提升情感技能,避免校园欺凌。
相较于常规课时安排,长短课改革的初见成效有目共睹。最直接观瞻就是没有铃声的学校反而更加和谐有序。一些中小学校不再存在课间吵闹、学生冲撞等安全隐患;由课间集中如厕造成的拥堵随之破解;一二节课操场空荡荡、三四节课场地不够的情形不复存在。活动器材、专用教室等场所利用率大幅提升,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得以充足保证。长短课推行也倒逼老师们教学行为和教研意识改变,学习观、学生观和课程观均为之一新。
课表是彰显学校文化的有机体。课时改革带来的不只是课表改变,也关乎学生学习生活的节奏调适,关乎教师教学思维和学校管理举措的与时俱进,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动效应显而易见。要围绕教书育人办学宗旨,契合教与学的合理性、适宜性、规律性。要设计和落实好课时改革,就当综合性运用好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方面知识,对因材施教、因人而育的教育本质深度思考,把教与学的匹配度调到最优,把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情感状态调到最佳,确保其自主性有效激发。
同时,还要探索建立与长短课、大小课相适应的各类检查、评比、管理制度。既要出台鼓励改革、提倡创新的意见,又要对课程数量、时长设置等做出相对刚性和合理的细化规定,更要探索与之相配套的管理、考核、评价机制。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责任心,培养学生自主、能动学习意识,提升课堂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Copyright © 2023-2025 精准资讯传媒网 版权所有 合作/意见信箱:hh70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