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依托中新社遍布全球的采编网络,每天24小时面向广大网民和网络媒体,快速、准确地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资讯服务。
集体飙涨!
临近收盘,港股市场CXO板块突然爆发,康龙化成大涨超11%,药明系飙升,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大涨超10%。
作为一直处于低谷的板块,为何会突然间有这么神勇的表现?
原因在于,当地时间24年9月19日,美国参议院发布了NDAA(《国防授权法案》)终稿,本次NDAA实际纳入修正案93个,但并未包含s.amdt.2166(生物安全提案)。
此前众议院版本NDAA不含生物安全提案,此次参议院版本NDAA也不含,意味着生物安全提案FY2025 NDAA夹带路径走不通,仅剩单独立法途径。但是,单独立法途径,程序会比“打包”立案复杂得多,时间也长很多。
对于已经因为被美国打压下跌许久的CXO板块,市场倾向于往利空出尽的方向去解读,资金自然就闻风而动。
那究竟CXO,包括整个国内创新药而言,是不是终于熬到了出头的时刻了呢?
01 跌入至暗
在2021年之前,创新药是国内最具成长性的行业之一。
因为医药审批制度的改革,造就了国内创新药行业的繁荣,众多创新药公司成立,庞大的新管线研发需求,使得提供创新药研发服务的“卖水人”--创新药公司赚得是盆满钵满。
以药明生物为例,2016-2021年,公司每年的营收增长率都超过40%,净利润增长率更超过60%。
而港股上市条文的改革,也使得众多国内优质的创新药公司得以登录H股。药明生物2017年在港上市,此后股价持续上涨,到2021年股价最高时达到148元,是IPO时的17倍,市值超过6000亿(以H股计价)。
然而,2022年爆出了一个坏消息,那就是美国开始打压中国医药公司,创新药成为重灾区。
2月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了更新的“未经核实名单(俗称UVL)”,33家中国企业与单位中赫然在列,包括无锡药明生物以及上海公司。
这则消息,引发市场疯狂抛售创新药股。药明生物在港股一度闪崩31%,市值一度蒸发1000亿港元,交易1个小时有余,公司紧急停牌。
虽然药明生物马上回应,UVL对于公司业务没有实质性影响,但资本市场并不这样看待。毕竟药明生物在美国有将近50%的业务,中国区仅占26%,其他创新药公司,海外的业务也都有70%左右的占比。
可以说,国内的创新药公司,极度依赖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原因很简单,美国市场是全球创新药创新药服务最大的需求方。
以药明生物为代表的创新药企业,依托强大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和高效的运营,已经成为世界前5的创新药企业,承接了大量的欧美Biotech研发项目。
另外,由于产品属于持有人并由持有人研发、管理和销售,创新药企业呈现出的存在感较低,欧美企业占住利润最高的微笑曲线两端,创新药企业只能赚点代工费,做得再好也顶多成为富士康,委托中国创新药企业生产,并不需要承受“道德压力”。
然而,在贸易战爆发之后,美国先是打压中国芯片,然后打压HUAWEI,之后就到创新药。
2022年,美国首次将药明生物列入“未经核实名单(UnverifiedList,UVL),限制采购某些商品。之后,美国又在《生物安全法案》中限制美国生命科学公司与药明生物等5家生物技术公司签订合同。
整个创新药行业之前的成长逻辑,完全改变,如果真的失去美国的生意,很多创新药公司的营收将直接腰斩,严重的会减少7成、8成,而且其他地方的业务根本无法弥补。
与此同时,国内的集采、医保控费、研发新规等政策也开始蔓延到创新药领域,对创新药行业造成利空。
两次重大的利空打击,创新药行业因此进入暴跌模式,一直持续至今。
以风暴的中心--药明生物为例,从2021年的股价高位到最新收盘价(H股),跌幅高达91%,如果以上月最低位算,跌了93%。
另外一个创新药龙头公司--康龙化成,跌幅一模一样。
从业绩上看,利空的影响已经显现。以药明生物为例,2021年的营收增速还有83%,2022年变为48%,2023年就只有11%,净利润的增速则分别为30%、-23%、-33%。
龙头都如此,其他公司更不用说了。
可以说,内忧外患,使得创新药行业大热倒灶,哀鸿遍野,最后集体跌入历史性的至暗时刻。
Copyright © 2023-2025 精准资讯传媒网 版权所有 合作/意见信箱:hh7000@qq.com